水溶性抗氧化剂

2012/6/17 10:26:18  作者:labgogo


1  维生素 C
    又名L—抗坏血酸,简称VC,化学名称3—酮基—L-呋喃葡萄糖内酯,分子式C6H8O6,相对分子质量176.13。
    (1)性状
    维生素C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的结晶或粉末,无臭,味酸,熔点190—192℃(分解)。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不溶于苯、乙醚等有机溶剂。干燥状态比较稳定,但水溶液很容易被氧化分解,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尤甚。重金属离子可促进其氧化分解,遇光照颜色逐渐变深。
    本品能和氧结合成为除氧剂,抑制对氧敏感的食物成分的氧化;能还原高价金属离子,对鳌合剂起增效作用;具有治疗坏血病、解毒及维护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2)生产工艺
    维生素C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天然物提取法和合成法。天然物提取法成本较高,在日本有个别厂家采用。合成法采用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来制备,是目前工业化生产中主要采用的工艺,包括莱氏法和两次发酵法。
    ①天然物提取法。天然果蔬特别是一些野生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柑桔、菠萝、沙棘、大枣、弥猴桃、醋柳果、刺梨、野蔷薇果和黑穗状醋粟等,可从中制 取天然维生素C产品。在日本,使用桔汁制成维生素C浓缩物(包括浓缩汁和粉末两种产品),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桔子原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为l00mg/100g,榨汁后的汁液、浓缩液及粉末状的产品中维生案C的含量分别可达到40mg/100g、14mg/100g及665mg/100g。
    加热软化以90℃ 5min为宜,真空浓缩控制温度为55~60℃。喷雾干燥时,入口温度为92~97℃,塔内温度为74~80℃,出口温度为50~53℃。
    从天然物中提取的产品中,维生素C含量较低,成本较高,实际工业生产中,较少采用。
    ⑦莱氏法。是由瑞士巴塞尔大学的T.Reichstein和A.Grussner于1934年首次提出的以葡萄糖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后由F.Elger等人所改进。该法自3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为世界各国普遍使用至今。
    但莱氏法工艺路线复杂冗长,辅料消耗量较大。
    ③两次发酵法。针对莱氏法的缺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致力于简化缩短该反应路线的研究,研究重点都集中在微生物氧化发酵上,希望能将D—山梨醇或L—山梨糖直接转化生成2—酮基—L—古罗糖酸。
    两次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微生物发酵法来代替菜氏法中部分化学合成反应。在L—山梨糖之前以及2—酮基—L—古罗糖酸之后的工艺过程与莱氏 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从L—山梨糖开始,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条纹假单胞菌共生发酵L—山梨糖,使之转化成2—酮基—L—古罗糖酸,其工艺过程主要 为:
    将D—山梨醇转化为L—山梨糖的微生物菌种主要采用弱氧化醋酸杆菌和生黑醋酸杆菌,另外也有使用生黑葡萄糖醋酸杆菌、玫瑰色葡萄糖醋酸杆菌、恶臭醋酸杆菌、纹膜醋酸杆菌及拟胶醋酸杆菌。
    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筛选出以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为主要产酸菌,以条纹假单胞菌为伴生菌的自然共生菌丝。单独培养时,前者生长缓慢且产 酸能力微弱,而后者根本不产酸,但两者共同发酵时,却能将L—山梨糖直接转化成2—酮基—L—古罗糖酸。氧化葡萄搪酸杆菌除了可与条纹假单胞菌共生发酵 外,还可与荧光假单胞菌、双黄假单胞杆菌、恶臭假单胞茵、绿叶假单胞菌、橙黄微球菌、玫瑰微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共生发酵。
    生产时,可直接用葡萄糖作原料,也可用甘薯、木薯或马铃薯淀粉为起始原料,经双酶法或酸酶法水解成葡萄糖水溶液。调节葡萄糖浓度为40%~50%,加人占 葡萄糖质量5%的镍—铝—钛作催化剂,在3.5MPa压力下,通入氢气还原葡萄糖成山梨醇。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催化剂,用离子交换法除去还原液中的离子 杂质,加入活性炭脱色并经蒸发浓缩至山梨醇浓度为70%,而残留糖及糊精含量不大于O.2%和0.1%,pH值为5.6。
    将山梨醉溶液泵人内循环气升式发酵罐中,加水调节山梨醇浓度至10%—35%。通常在发酵初期浓度较低,待菌体繁殖至对数期再提高浓度。接种弱氧化醋酸杆 菌进行发酵,调节PH值至6.2—6.8,温度28—30℃,罐内压力0.02~0.1MPa,通气量0.6~1vvm。经14~33h发酵后,山梨糖收 率可达96.5%。第一次发酵各阶段的培养基组成实例如表所示。
    第—次发酵结束后,将发酵缪升温至8℃保持10min进
    行杀菌。补充所需的原辅料,调节pH值至6.7—7.0,接入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条纹假单胞菌,在30℃温度下进行共
    生发酵,所用培养基组成如表下所示。
    发酵过程中,当芽袍菌开始生成芽孢时,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开始产生2—酮基—L—占罗糖酸,直至完全形成芽孢出现游离芽孢时,酸的产生也达到高峰。为了保证 产酸的正常进行.应定期补充碱液调节PH值至7.0,以中和所产生的酸转变成盐,这样有利于产酸菌的继续发酵产酸。
    经过20~36h发酵后,山梨糖耗尽且游离芽孢与残存芽孢菌体逐步自溶成碎片时,发酵即达到终点,此时的温度略有升高,为(32±1)℃,PH值为7.2。过滤或离心除去菌体蛋白,发酵液经静置、澄清、离子交换、浓缩和干燥后可得
    到2—酮基—L—古罗糖酸晶体,再进一步转变成维生素C。
    从D—山梨醇第1次发酵开始,至第2次发酵生成2—酮基—L—古罗糖酸,再经化学反应生成维生素C的3个过程,共需76—80h就可完成,比莱氏法缩短了很多时间。以D—葡萄糖为原料,经此法生产维生素C的总得率为44.5%—46.7%。 
    两次发酵法为我国首创,其专利技术已于1985年9月转让给世界上维生素C最大的生产厂罗氏公司。
    (3)用途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难》(GB270一1996)规定: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可用于啤酒,最大使用量为0.04g/kg;用于发酵面制品,为0.2g/kg。
    实际使用中,本品可应用于许多食品中,包括水果、蔬菜、肉、鱼、下果、饮料及果汁等。
    应用于腌制肉制品,抗坏血酸作为发色助剂,0.02%~0.05%的添加量,可有效地促进肉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的产生,防止肉制品的褪色,同时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生成。
    应用于果汁和碳酸饮料,0.005%~0.002%的添加量可有效防止饮料变色和变味。
    应用于水果和蔬菜加工,主要用来抑制褐变,保持风味和颜色。
    用作维生素强化剂时,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 14880-94)规定:果泥,用星50—100mg、kg;饮料,120—240mg/kg;水果罐头,200~400mg/kg;夹心硬 糠,2000~6000mg/kg;婴幼儿食品,300—600mg/kg;强化芝麻粉,1000mg/kg(每天限食50g);啤酒,40mg/kg; 发酵面制品,200mg/kg。
    (4)使用注意事项
    因本品容易被氧化,应避光密闭保存。
  2.D—异抗坏血酸钠
    又名异维生素C钠,为抗坏血酸钠的同分异构体,分子子式C6H7Na06‘H20,相对分子质量216.12。
    (1)性状
    D—异抗坏血酸钠为白色至黄白色晶体颗粒或晶体粉末,无臭,稍有咸昧,熔点200℃以上(分解)。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醇。2%的水溶液的PH值为 6.5—8.0。干燥状态下比较稳定,水溶液易被空气氧化,金属离子、热、光均可以加速其氧化。在酸性条件下,可转变成D—异抗坏血酸。D—异抗坏血酸是 L—抗坏血酸的一种立体异构体,因而在化学性质上与L—抗坏血酸相似,但耐热性差,还原能力强,所以异抗杯血酸抗氧化能力远远超过L—抗坏血酸,且价格便 宜。但异抗坏血酸几乎没有L—抗坏血酸的抗坏血病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具有5%的L—抗坏血酸的生物活性)。天然食品中不含D—异抗坏血酸(钠)。
    (2)生产工艺
    以葡萄糖为原料,接种假单孢菌属的荧光杆菌,经通气发酵.得α—酮葡萄糖酸钙,经酸化、除钙后,加甲醇和少量硫酸进行酯化,得到固体葡萄糖酸甲酯。将酯溶解在甲醇中,加入金属钠,将混合物加热生成D—异抗坏血酸钠盐沉
    淀,分离后,再经精制即可得到产品。
    (3)用途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可用于啤酒,最大使用量为0.04g/kg;肉制品,最大使用量0.5g/kg;葡萄酒、果汁饮料,最大使用量0.15g/Kg;果蔬罐头、肉类罐头、果酱、冷冻鱼,最大使用量1.0g/kg。
    实际应用中,常用来作为抗氧化剂和防腐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中。
    在肉制品腌制过程中,可用来代替维生素C,作为发色助剂,同时可减少亚硝酸钠的用量,并保证产品质量。
    在水果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去皮、破碎或解冻的情况,由于酶促褐变,易氧化变色,添加本品代替维生素C进行浸泡,或加到成品的汤汁中,可以防止水果变色。
    也可用于蔬菜的保鲜。如用万分之一的异维生素C钠溶液浸泡黄瓜15min,或喷雾干分之一的异维生素C钠溶液,晾干后密封于塑料袋中、室温下可保鲜20天左右。用千分之一的异维生素C钠溶液浸泡大辣椒,密封于塑料袋中,室温下也可保鲜20天左右。
    在啤酒装瓶前加入异维生素C钠(20-40)×l0-6,可延长啤酒保质期两个月,仍保持啤酒原来的清亮和风味。
    用于防止冷冻鱼氧化时,将冷冻前的鱼体在0.1%~0.5%的异维生素C钠溶液中浸渍数分钟,也可用0.1%~0.2%水溶液喷雾。
    (4)使用注意事项
    异维生素C钠在结晶状态、酸性环境和蔗糖溶液中比较稳定,但它的水溶液及在碱性条件下,尤其是在有铁和铜等金属离子存在下,易氧化,故最好现用现配,少接触铁及铜容器。
    3.茶多酚
    莱多酣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简称为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 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 (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一放情况下,各大茶类中,茶多酚含量:绿茶>乌龙茶>红茶;以季节而论,夏秋茶高于春茶。以绿茶及其副 产物为原料提取的多酚类物质中,茶多酚含量大于95%,其中儿茶素类占70%~80%,黄酮化台物占4%—10%,没食子酸0.3%—0.4%,氨基酸 0.2%~0.5%,总糖0.5%~1.0%,叶绿素(以脱镁叶绿素为主)0.01%~0.05%。
    (1)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色至茶褐色的水溶液、粉末固体或晶体,味涩。易溶于温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苯等有机溶剂,有吸湿性。耐热性好,在 160℃食用油中添加茶多酚,30min后茶多酚仅降解25%,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几乎不变,而末添加茶多酚的食用油过氧化值则增大一倍。耐酸件良好,在 PH值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光照或PH值大于8时易氧化聚合,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抗坏血酸之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中,抗氧化能力为 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其对动物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优于对植物油脂的效果。与维生素E、维生素c、卵磷 脂、柠檬酸等配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也可与其他抗氧化刑联合使用。
    茶多酚对细菌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等,最低抑菌浓度为0.005|%~0.01%。并可有效地抑制口腔中引起龋齿的口腔变异链球菌,防龋齿的效果比氟化物好。但对真菌、酵母、乳酸菌及醋酸菌均无抑制作用。
    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昧,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并可将高糖食品中的“酸尾”消失,使口感甘爽。 茶多酚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褪色。
    (2)生产工艺
    从茶叶及其副产物中提取茶多酚的工艺方法有多种面介绍3种。
    ①沉淀萃取法。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用水溶液将茶多酚等物质浸提出来,利用茶多酚物质能与Ca2+、Al3+、Zn2+、Bi2+、Ag+、Hg2+、 Sb3+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沉淀的现象,先行将茶多酚从含多酚类的水浸提液中离心分离出来,然后用酸转溶,最后用乙酸乙酯抽提出来,精制后即得产品。
    上述金属盐中多用钙盐.因为其他的盐在成品中残留对人体有害。钙盐既可用氯化钙也可用碳酸钙,但用氯化钙时要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8时方可产生沉淀。用碳酸钙或石灰则无需调节PH能直接产生沉淀。国内专利CN1043730A
    和CN1071660A均属于上述原理。
    沉淀萃取法工艺流程为如图所示。
    茶叶预处理:主要是除杂等。片末茶可不经粉碎,整形茶须用粉碎机粉碎,以便提高浸出率。
    浸提:将茶原料用质量比1:9~10的沸水冲泡0.5h左右、趁热压滤。滤渣再用1:5质量比的沸水浸提约0.5h后过滤。
    沉淀:在浸提液中加入Ca2+盐,如用碳酸钙可不必再加碱,如用氯化钙则再加氢氧化钠调至碱性,佼茶多酚沉淀下来。离心后即得含有茶多酚的沉淀物。
    转溶:将沉淀物用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磷酸溶解,90%以上的茶多酚都将被溶出。
    萃取: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重复萃取2次,即可将茶多酚从酸化液中转移到乙酸乙酯中。
    浓缩、干燥:将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减压浓缩,然后真空干燥即可得到粗晶态茶多酚。
    精制:先将组品溶于水,用乙醚萃取,乙醚层减压回收溶剂后,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即得较纯的茶多酚。水层用乙酸乙酯反复萃取,除去水层,收集乙酸乙酯后减压浓缩,最后真空干燥,可得到初级氧化聚合茶多酚。
    ②萃取法。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茶多酚物质和其他杂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分别用溶剂去杂或抽提而得到茶多酚粗制品。由于对茶多酚纯度要求不同,去杂的程度也不同,同时所用抽提茶多酚的试剂较多,因此萃取法具体操作时其工艺流程较多,下面仅介绍—种。
    茶叶磨碎后加入5倍量30%—95%乙醇,在35—40℃温度下浸提2min。浸提过程中搅拌数次。过滤,滤渣再用2—3倍含水乙醇重复浸提一次。合并两 次滤液、在45℃左右减压浓缩至乙醇基本除去为止。浓缩液用1倍量的氯仿分次萃取2次以除去色素、咖啡碱等杂质。收集含有茶多酚的水相,用1~2倍量的乙 酸乙酯分次萃取茶多酚,然后45℃左右减压浓缩,并回收乙酸乙酯。最后真空干燥,即可得茶多酚粗制品。
    ③综合提取法。此法在得到茶多酚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咖啡碱、茶叶复合多糖等有用成分,使茶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3—3所示。
    工艺流程中所用试剂I主要是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试剂Ⅱ主要是乙酸乙酯,试剂Ⅲ主要是丙酮、乙醇和甲醇等,这些试剂均可回收利用。
    (3)用途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可用于含油脂酱料,最大使用量0.1g/kg;油炸食品、方便面,0.2g/kg;肉制 品、鱼制品,0.3g/kg;油脂、火腿、糕点及其馅料,0.4g/kg。以上茶多酚含量为40%—60%制剂(以油脂中几茶素计)。
    实际应用时,茶多酚常作为抗氧化剂及防腐剂广泛用于动植物油脂、水产品、饮料、糖果、乳制品、油炸食品、调味品及功能性食品的抗氧化、防腐保鲜、护色、保护维生素、消除异味及改善食品风味等。另外,茶多酚也可以在日化、医药等行业中应用。
    在食用动植物油脂中,添加0.005%~0.05%的茶多酚, 茶多酚是一种“携带性”比较好的抗氧化剂,对油炸食品的抗氧化效果较好。在油炸土豆片、油炸花生米及油炸鱼片干等油炸食品中,按油脂含量的0.01%~0.02%添加,可起到明显的抗氧化效果。
    在水产品如鱼、虾等加工和保鲜过程中使用茶多酚,可起到抗氧化、防腐败、防褐变、防退色和消除臭味的作用。使用方法合浸渍法:在盐水中加0.01%—0.04%茶多酚浸泡鱼、虾;拌盐法:在盐水巾加0.02%~0.2%的茶多酚,混
    匀厉再喷涂于鱼体表面;在制造鱼糕、鱼肉卷及鱼饼等鱼制品时,可直接添加0.01%~0.02%茶多酚。
    在肉制品加工中,可将各种肉制品浸泡在0.05%-0.2%茶多酚溶液中5~10min,液温60-70℃,或者喷洒在各种肉制品表面,进行干燥,直到肉 表面不见液滴为止。肉制品表面的蛋白质与茶多酚形成一层不透气的硬膜,可以起到防止肉制品氧化酸败,抑制细菌的生长,防止腐败变质的效果。
    在乳制品如干酪、牛奶、奶粉、麦乳精及豆奶等产品中添加0.01%~0.05%茶多酚,可防止氧化,并消除异臭。
    利用茶多酚可配制各种茶饮料,如茶汽水、茶可乐、柠檬茶、菊花茶及果味茶等,添加量为O.02%~0.2%。
    茶多酚应用到月饼、饼干、面包等焙烤食品中,可使色泽加深,提高制品感官性状和品质,能有效地抗氧化,防腐保鲜,添加量为0.005%~0.2%。
    茶多酚用于口香糖、清凉糖、酥心糖、夹心糖及水果糖等各种糖果中,添加量为0.05%~0.02%,有防氧化和抗龋齿作用。
    茶多酚可有效地保护水果蔬菜中的天然色素及维生素,一般采用浸渍法或喷洒法,浸泡液的浓度为0.05%~0.2%。
    另外,在虾类、汁类、汤类等调味品中添加0.002%~0.02%茶多酚,对保证产品质量效果明显。
    (4)使用注意事项
    茶多酚在光照或PH值大8时易氧化,遇铁易变色,使用时应尽量避免。
    4. 植酸
    又名环己六醇六磷酸酯、肌醇六磷酸,简称PA,分子式C6H18O24P6,相对分子质量660.08。
    (1)性状
    植酸为浅黄色至黄褐色粘碉状液,易溶于水、95%乙醇、甘油以及丙酮,微溶于无水乙醇和甲醇,不溶于苯、氯仿和乙醚等。水溶液为强酸性,其水溶液的pH 值:浓度1.3%时为0.40,0.7%时为1.7,0.13%时为2.26、0.013%时为3.20。遇高温易分解,若在120℃以下短时间加热,或 浓度较高时,则相对稳定。
    植酸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与维生素E混合使用,具有相乘的抗氧化作用。
    植酸分子中的12个酸羟基都能对金属离子起鳌合作用。在低PH值下可定量沉淀Fe3+,中等pH值或高PH值下可与所有的其他多价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鳌合物。
    (2)生产工艺
    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所有植物种子的主要成分,一般含量在1%—5%,尤其在米糠、麸皮及油料籽如棉籽饼中,含量非常丰富,甚至高达10%以上。植酸在植物体内不是以游离状态而是以钙镁复盐即菲汀的形式存在。
    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植酸的基本原理为:用稀酸浸泡原料.将植酸钙盐转变成可溶性的植酸,然后,通过离子吸
    附、沉淀等方法,将植酸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再经过反复置换和精制处理,即可得到产品。下面介绍3种方法:
    ①以米糠为原料,采用中和沉淀法生产,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3—4所示。
    粉碎:米糠饼先粉碎,过20目筛。
    酸浸:向米糠粉中加入7.5倍的0.1mol/L左右的盐酸(100kg水中加入1.2kg 30%的工业盐酸配制),保持PH值为2—3,同时需加入酸浸液质量0.55%~5%的尿素、食盐、碳酸铵或硫酸铵等中性盐,以减少原料中的蛋白质、糖类 进人酸浸液,不时搅拌。浸泡时间,冬季为6—8h,夏季为4—6h。夏季为了防止其腐臭,必要时可加入少量水杨酸作防腐剂。
    过滤:酸浸后的萃取液,静置一段时间澄清后,吸取上层清液并过滤之,再将下层悬浮液压滤。滤干后,用清水洗涤滤渣1~2次,合并滤液和洗涤液,送入中和沉淀工序。滤渣可作饲料等。
    中和沉淀:将配制好的新鲜石灰乳(生石灰与水的组成比为1:10,缓慢地将水加入生石灰中溶解,取上层石灰乳过100目筛)加入滤液中,边加边搅拌。控制pH值在5.8~6.0左右,中和静置2h,使植酸钙完全析出。
    洗涤过滤:静置后虹吸弃去上清液,再注入清水反复洗涤.至洗液不再呈浅黄色、无酸根、PH值等于7为止。最后将下层白浆用泵打人压滤机压滤,即得含水约为80%左右的粗制膏状植酸钙镁。
    酸溶:将植酸钙镁悬浮于3倍量的蒸馏水中,加草酸的饱和溶液,调节溶液的PH值至3.5,使植酸钙转化为草酸钙沉淀,并将植酸游离出来。
    脱色:酸溶液经过滤除去草酸钙后,用活性炭脱色,过滤后,滤液进行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过滤液先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型或Amberlite 2R-120),使阳离子NNH4+、Na+、Ca2+、Mg2+等与H+交换。然后让流出液再通过阴离子交换柱(用704树脂或AG2-X8树脂),除 去SO42-、Cl-、PO43-等阴离子,并使流出液的PH值保持在1.5以下。
    浓缩:通过真空蒸发,浓缩至植酸含量达到70%,即为产品。
    ⑦以米糠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生产,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3—5所示。    酸浸:取粉碎过筛的脱脂米糠粉10kg加人稀硫酸调PH值至3~4,在不断搅拌下浸渍3—4h,过滤得第一次浸提液。糠渣中加入稀硫酸调PH值至4—5, 不断搅拌下浸渍2~3h,过滤得第二次浸提液。用少量水洗涤滤渣1~2次,合并2次浸提液和洗涤液,共得约lOOL。
    阴离子树脂吸附:将上述合并液通过717(201× 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该树脂预先用盐酸处理成Cl-型),以吸附植酸钙镁,用温水(40~50℃)将吸附植酸钙镁的树脂逆流洗净(以除去蛋白质和糖 类),再用0.15mol/L氯化钠洗脱无机磷(用钼蓝法检测),直到洗脱液使钼蓝试剂不再显蓝色为止,然后用0.7mol/l氯化钠溶液洗脱,得到约 15L的植酸钠溶液。
    阳离子树脂交换:将上述植酸钠溶液用10%稀植酸调pH值为5~6,通过732(00l×7)型阳离于交换树脂(该树脂预先处理为H+型),当植酸流经该交换柱时,溶液中的Na+与H+交换,流出液呈淡黄色。
    脱色浓缩:将流出液先部分减压浓缩,用粉末活性炭脱色,过滤后,滤液减压浓缩(温度不超过70℃),得到含量为70%的植破溶液915g。
    ③以棉籽饼为原料,采用中和沉淀法生产。其主要工艺过程类似于以米糠为原料的中和沉淀法。棉籽饼粉碎脱脂后,以1.0%~3.0%的硝酸浸提,过滤后,先 用ca(oH)2调PH值至2—4,后用NaoH调PH值至6—8,分离出菲汀沉淀.水洗后,通过阳离子交换柱得稀植酸溶液,经活性炭脱色.再经真空浓缩 得到50%的植酸。植酸的产率达80%以上。
    为提高植酸的纯度,可采取以下三种有效方法。第一种是在酸浸过程中加入少量的溶剂,使浸提液中蛋白质含量大大降低。第二种是在提取菲汀过程中,稀硝酸溶解 后,先加Ca02钙化,再加NaoH中和至适宜pH值沉淀菲汀,可使沉出菲汀中有机磷含量大大提高,蛋白质和稀酸不溶物大大降低。第三种方法是在制得的稀 植酸溶液中加入少星纯化剂,可使植酸中蛋白质含量进一步降低,提高了植酸产品的纯度。
    (3)用途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一1996)规定:用于对虾保鲜,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允许残留量为20mg/kg;用于食用油脂、果蔬制品、饮料和肉制品,最大使用量为0.2g/kg。
    实际应用中,植酸常作为抗氧化剂及金属离子鳌合剂,用于防止食品的氧化、褐变或退色。
    植酸对植物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在植物油中添加0.01%即可明显地防止植物油的酸败。其抗氧化效果因植物油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用于花生油效果最好,大豆油次之,棉籽油相对较差。
    用于水产品罐头,植酸DJ以防止鸟粪石结晶的形成和变色的产生。在大马哈鱼、鱒色、虾、金枪鱼及墨斗鱼等罐头中,经常发现有玻璃状结晶即鸟粪石的磷酸铵镁 (MgNH4PO4•6H20).添加0.1%~0.2%的植酸以后,不再产生这种物质。贝类罐头在加热杀菌时可产生硫化氢等,与肉中的铁、铜以及从罐头 铁皮溶出的铁、锡等特别是铁结合,产生硫化物而变黑,为防止变黑可添加0.1%•0.5%的植酸。另外也可以防止蟹肉罐头出现蓝斑。蟹是节足动物,其血液 中含有血蓝蛋白,是一种含铜的血色素蛋白。加热杀菌时所产生的硫化氢与铜反应,容易发生变蓝现象。添加0.1%的植酸和1%的柠檬酸钠可防止出现蓝斑。
    植酸可以防止鲜虾变黑。鲜虾变黑严重影响其外观质量,为防止其变黑,使用0.7%的亚硫酸钠很有效,但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若添加0.01%—0.05% 的植酸与0.3%的亚硫酸钠,效果甚好,且可避免二氧化硫残留量过高。也有采用0.05%—0.10%的植酸与0.05%的维生素E组合配方,对连头对虾 防黑变效果显著。该配方可以达到连头对虾经6个月以上冻藏(—18℃)不变红也不变黑(如果温度波动很小,可达到9—10个月不变黑),其质量仍然能达到 我国对虾一级鲜度标准和出口对虾—级卫生标准。
    植酸也可用于水果及蔬菜的保鲜。经对黄瓜、西红柿、香蕉等的试验均有明显效果。可采用浸渍或喷洒法。植酸溶液的浓度以1%左右为宜。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高于2%,由于酸性较强,使果蔬表面pH值改变较大,效果也不大理想。
    对于肉类制品,植酸可以鳌合其肌红蛋白中的铁,防止由铁催化引起的脂肪氧化。
    另外,植酸也可用于制酒工业的除金属剂、水的软化剂及保健饮料的快速止渴剂。
    (4)使用注意事项
    有人认为植酸能鳌合微量金属离子,对人体有不利之处,但多年食用证明其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上一篇:兼溶性抗氧化剂 
下一篇:油溶性抗氧化剂